何不來一場 ─ 超現實主義的精神解放法?

P_P
3 min readDec 28, 2018

--

「我相信將來,表面互相矛盾的雙方,夢與現實,將結合成一個絕對現實,也就是超現實。」─ André Breton

當我們談論起超現實主義時,不免想起達利扭曲的時鐘、馬格利特叛逆的煙斗…。因此,超現實主義似乎象徵著一種藝術與文學的流派,在這樣流派的作品裡,充滿著日常的怪異和奇幻的宇宙。然而超現實主義創始人── 安德烈·布勒東(法語:André Breton),卻認為超現實主義不只是一種藝術流派,更是一種徹底的精神解放。

安德烈·布勒東在1924年照片(來源:維基百科)

「藉由純粹精神自動精神活動,我們將可以表達思想的真實功能,不論是透過語言、寫作或其他方式。由思想直接授意,不受任何理智控制,置身既有美學或道德約束之外。」─1924 布列東〈超現實主義宣言〉

超現實主義的宗旨就是為了打破藝術專業,鼓舞個人自發性的創作,讓創作不再被技術壟斷。超現實主義者主張藝術應是夢與現實的平衡點,而這樣的平衡所表達出的是一種絕對的真實,無論它對於常態是否為超現實的。而這樣反技術的創作方式,包括以下幾種:

自動書寫( L’écriture automatique):在書寫時維持書寫速度並達到無控制大腦的情況,便能自動書寫出隱含在潛意識的思想和內容。

夢敘事(Les récit de rêves):在夢醒之後用速記的方式將夢記錄下來。但由於夢敘事需仰賴記憶描繪夢境,而記憶會干擾無意識自由地浮現,因此布列東往後放棄此種方法。

現成物體( Object):沿用杜象將現成物體再創作的概念。著名作品為杜象的《噴泉》。

拼貼法( Collage):源於綜合立體派。將材質自然排列,偶然性的創造出作品。

共同拼貼法:參與者一個接一個完成一段文字或圖畫,但彼此並不知道別人寫了什麼。例如以下是布列東與友人以 “問─答”或 “假設句” 的方式完成的共同拼貼:

S. ─ 什麼是白日?

B. ─ 女人裸泳於夜幕低垂時。

A.B. ─ 假如有一天一切隨風散盡。

B. ─ 夢遊者將可盡情於屋簷散步。

A.B ─ 假若顏色不再有光彩。

B. ─ 眼睛會去拜訪耳朵。

摩擦法( Frottage):將紙放在物體表面以鉛筆摩擦,便能得到物品特有的紋路以用在作品上。

拓印法( Decalcomania):將色料擠壓於平面上,再透過擠壓的力度與角度的不同,得到不同的圖形以做為作品基底或素材。

時隔至今,創作對於我們來說仍然是遙不可及嗎?近十年來,因為創作工具唾手可得,讓民眾能夠輕易地塑造並展現風格在社群平台上。人人隨身攜帶的手機便能夠記錄日常的風景,讓 Instagram 充斥著每人觀看生活的不同角度。創作成為社交、凝聚群體的功能必要,但這似乎又與超現實主義所強調的意義有些相違了。

以超現實主義的觀點來看,最重要的創作目的是為了個人探索。撇開對社會展示的「超我」,開始了解無意識中個人慾望的訴求。而這些遏抑的衝動往往是不可告人的。對於物品的依戀、觸犯禁忌的執著、無法理解的歇斯底里,才是自我剖析的動力。

--

--

P_P

書寫根源自我,卻期待能開啟與你的對話。